日本趋势专家大岩前一认为:
M型社会里,真正聪明的父母应该投资在孩子身上的是【时间】,而不是盲目的花大笔的【金钱】,以为把孩子交给补习班就有效果。【时间】才是孩子最需要,以及最能尽到父母责任的利器。
……
正确的陪伴是:以孩子为【第一】,【全心全意】的陪伴他,是【心心相印】,而非双眼紧盯。可陪伴的包括:
1.一起用餐:一起吃早餐、晚餐,为孩子做晚饭、装便当。
2.一起做功课:晚上固定时段,与孩子一起玩数学、读英文、练字、写作文等;最后别忘了仔细看看联络簿及家长签名。要完全信任孩子,不必帮他【安排】读书时间或顺序,这样孩子才能学会自立及认真负责。一定要留时间,给孩子看课外读物(包括心爱的漫画),及从事画图等个人喜欢的活动。
3.一起谈心事:只要孩子需要,父母就要以孩子为最优先,认真的倾听及交谈。更要主动询问他的在校生活、人际关系、学习困难等,参与他的生活世界。
4.一起渡过难关:越能参与孩子生活世界的父母,对于孩子越有【同理心】,也越能正确了解孩子喜怒的来源。在第一时间内,知道孩子的问题;接着【对症下药】,以正确的方式及耐心,开导孩子的心灵(例如:人际关系),或突破时机的困境(例如:学习困难)。
5.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:真正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且持续不断的,孩子大大小小的快乐都急于与父母分享。不但可以重温快乐,而且孩子最需要的,还是父母毫不吝啬的鼓励和奖赏。
《107招教养孩子的神奇魔法》页7——9。
天使碎碎念:时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,我一直都这样提醒自己。在有限的时间里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生活:吃东西、玩乐、聊天、出游,这些都是我力所能及的事,我要好好记下来努力做好。
2011年8月10日星期三
2011年4月21日星期四
矛盾的十戒
《不管怎样,还是要》疯狂世界,矛盾十戒
人生是一条怎样的路,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的定义。
这个问题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。
逛书局,在我困顿、迷茫时看到这几个大字“不管怎样,还是要”。好奇的我,于是走过去打开了书。看了几页就决定把他带回家。
十戒
看完这段文字,想起了卡谬的异乡人。人生就是如此的荒谬。
看完十戒,想起了西西弗的神话,每天重复做同样的事,却没有完结。
今天做完,明天还是得重做。
人生就是这样。
但还是得一样的过,无论你愿不愿意。
日子要过,世界依旧荒谬疯狂,要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,这就是智慧。
作者的十戒,就提出了他自己的坚持——“不管怎样,还是要。”
外在的世事凡夫无法改变些什么,所以能与之抗衡的就只有信念和心态。人真正需要的不多,此刻我需要的是自己安身立命的那一套,用自己的信念与坚信的脚步去完善自我、实现自我。
人生是一条怎样的路,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的定义。
这个问题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。
逛书局,在我困顿、迷茫时看到这几个大字“不管怎样,还是要”。好奇的我,于是走过去打开了书。看了几页就决定把他带回家。
十戒
- 人都是逻辑不通、不讲道理、只顾自己的。但不管怎样,还是要爱人。
- 你做好事,别人说你是为自己打算。但不管怎样,还是要做好事。
- 你成功以后,会获得假朋友和真敌人。但不管怎样,还是要成功。
- 你今天所行的善事,明天就会被人遗忘。但不管怎样,还是要行善。
- 诚实与坦率待人,常使你受到伤害。但不管怎样,还是要诚实坦率。
- 眼光远大的人,会被心胸狭窄的小人打击。但不管怎样,还是要眼光远大。
- 人都会同情弱者,可是只追随赢家。但不管怎样,还是要为弱者奋斗。
- 你多年建立起来的东西,极可能毁于一旦。但不管怎样,还是要建设。
- 别人急需帮助,你帮了忙以后竟然被他们攻击。但不管怎样,还是要助人。
- 你把最好的自己献给了世界,却大大受挫。但不管怎样,还是要献上最好的自己。
看完这段文字,想起了卡谬的异乡人。人生就是如此的荒谬。
看完十戒,想起了西西弗的神话,每天重复做同样的事,却没有完结。
今天做完,明天还是得重做。
人生就是这样。
但还是得一样的过,无论你愿不愿意。
日子要过,世界依旧荒谬疯狂,要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,这就是智慧。
作者的十戒,就提出了他自己的坚持——“不管怎样,还是要。”
外在的世事凡夫无法改变些什么,所以能与之抗衡的就只有信念和心态。人真正需要的不多,此刻我需要的是自己安身立命的那一套,用自己的信念与坚信的脚步去完善自我、实现自我。
2011年3月15日星期二
《正向教养这样教》书摘2
![]() |
(一本好书除了给你提供方法,还给你反省的空间令我们成长。) |
2011年3月15日(二)
《正向教养这样教》页24。挑战,也是孩子健全的成长的一部分。借由学习接受父母及社会所给予的限制,才能培养孩子重要的生活技巧,如体谅、感激、接受、合作、创意、同情、勇气、毅力、主见、自信及自我修正的能力。譬如:
- 除非有人可以原谅,否则孩子无法学习如何原谅他人。
- 若有求必应,孩子就无法培养耐心及学习感激。
- 如果身边每个人都是完美的,孩子就无机会学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。
- 若每件事都找自己的方法做,孩子就不知如何与人合作。
- 若每件事都为孩子安排,孩子则无机会发挥创造力。
- 若不曾感受痛苦及失落,孩子无法学习同情及尊重。
- 若不曾遭受反对,孩子无法拥有面对挫折是的勇气,也不能培养乐观的态度。
- 若周遭事物皆能轻易取得,孩子会失去培养毅力的机会。
- 不曾犯错或遭遇困难、失败的孩子,无法培养自我修正的能力。
- 若不曾经历必须克服障碍而达成目标的过程,孩子无法体会以自己为荣的快乐。
- 若不曾经历排斥或被拒绝,孩子则失去发展自给自足的机会。
- 若是凡事顺遂,或不曾反抗,孩子无法学会主导自己的方向。
我是比较敏感的孩子,看到别人 被处罚我心里难过得快死掉。面对处罚时的心理惧怕大过一切,我真的不认为处罚本身可以让孩子记住他犯的错。在他的记忆里头只会记得他被处罚的事实。这是我的经历。
有一回去学校,有个孩子在学校大扫除时,不去值日,反而很顽皮的跑去礼堂踢舞台的柱子(我想是贪玩吧!)。结果一个不小心自己扭伤了脚。这事被校长知道了,校长在周会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,讽刺、责备还有点幸灾乐祸的嘲弄这孩子,一直在说他【活该】。孩子的头低的不能再低,还要当着校长和众人的面做出承诺——以后不敢了。我身为局外人,但我听了校长的言语,我的心都觉得很受伤、很难过。
无可否认那孩子有错,但校长用那样的方式来“教育”他,要他改过。我不敢认同。
我不知道这孩子的心灵会遭受什么程度的伤害,也不知道这次过后还敢不敢顽皮,但是我想说的是这孩子的心会越来越坚硬,这样的孩子会容易放弃自己。这是他自我保护的产物。方法用错了,有时好心也会做成坏事。语言和方法是教养孩子时一定会用到的,怎样用真的需要用心和智慧。否则达不到效果,还会伤人伤己。
2011年3月14日星期一
《正向教养这样教》书摘
《正向教养这样教》这本书买了约1年。之前,匆匆翻阅已很有收获。但很快乐这本书又被我埋入书海之中。这些日子因为情绪很低落,所以总是想找一些思想来自我振奋一下。“正向教育”是我很想学习的一门方法,无论是在自我要求上、自我沟通、与他人沟通还是教育孩子上,所以很认真的做了书摘。希望自己努力啃书收获的同时,也可以和大家一同分享。
- 学会倾听是让孩子开口和你说话是第一步。学会如何问,才能让他们愿意合作。学会如何给孩子自由,但又能掌握他们的心思。唯有学会这些技巧,才能真正地摆脱旧有的养育方式。
- 要养育出坚强、自信、合作及热情的小孩,最后关键还是在父母身上。
- 爱心的养育,加上不存心击败孩子的坚强的意志,是培养孩子自信、合作及热情的基础。
- 处罚是无法获得正面成效的,只会产生更多的憎恨。
- 处罚及随处罚产生的威吓,只会让亲子间沟通更加困难。
- 打骂的教育方式,也让孩子关上了倾听的耳朵。
- 光是不处罚仍不够的,被动的教养方式无法给孩子足够的“教养”你退一寸,他们可能进一尺,很快学会如何利用手里的自由操纵、控制父母。
- 父母应该让孩子经由模仿,学习如何尊重他人,而非因为惧怕才去尊重他人。
- 今日,对父母而言,能拥有充裕的时间与孩子相处才是最大的财富。
- (正向教育的5大观念):①孩子和别人不一样没关系;②孩子犯错没关系;③孩子可以宣泄负面情绪;④允许孩子要求更多;⑤孩子有说【不】的权利,但记住父母是主导者。
- 父母们能够适当地实行各种正向教养法,孩子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拥有成功生活的能力。这些能力包括:体谅自己及别人、分享、感激、自信、耐心、毅力、尊重自己与他人、合作、同情与乐观。
- 最重要的是,牢记孩子是上天的恩赐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,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其实扮演的只是给予孩子鼓励、支持的角色。
2011年3月1日星期二
【书摘】《朗读手册-大声为孩子读书吧!》——朗读要领 PART 1
朗读要领(PART 1)
- 尽早给孩子朗读。你越早开始,做起来就越容易,效果越好。
- 运用《鹅妈妈故事集》来刺激婴儿的语言能力与听力。开始先使用简单的黑白插图,然后用彩色绘本,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并刺激孩子的视觉感受。
- 从襁褓中的婴儿到摇摆学步的娃娃,朗读内容主要是文句重复的书;随着孩子的成长,再增加可预测情节发展的书。
- 重复朗读可预测情节发展的书时,偶尔在关键的词或句子上停下来,让孩子自己说出关键的内容。
- 只要时间允许,就频密地为你的孩子或班级朗读。
- 每天至少安排一段固定的读故事时间,尝试使之成为一种习惯。
- 切记:聆听的习惯是后天养成的,我们必须逐步教导、培养孩子——聆听不会在一夕之间学会。
- 不妨从一页只有几行字的绘本开始,再逐步使用文字较多、图画较少的童书,逐步进展到有章节的故事书和小说。
- 要注意变换读物的长度与主题。
- 为了鼓励参与,在时机适当时,请孩子帮忙翻页。
- 在开始朗读前,一定要提一下书名、作者与图画作者——不论你已经读过这本书多少次了。
- 在第一次读一本书时,与孩子讨论一下封面上的图。“你认为这张图在说什么?”
- 朗读时,经常问孩子:“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?”以增强孩子的参与感。
- 朗读要有始有终。一旦开始读一本书,你就有责任把它读完——除非你发现它是一本坏书。别让孩子在章节之间等上个三四天,却还期盼着他们能维持兴趣。
天使碎碎念: 第二次重看这本书又有了新的发现。好书真的不厌百回读,每每一次读都会有新发现新体悟。孩子越小开始接触,真的越容易形成习惯。
刚生下来的宝宝就是吃喝拉撒睡,不,连吃都省了。妈妈在喂奶和换尿布的时候用充满爱的眼神为孩子朗读,就简单不过了。宝宝只躺着,不会翻身也不会闹。妈妈只顾念书就好。再大些孩子会跑会跳会说话有要求时,要他乖乖听你读就需要花更长的时间让孩子形成习惯。
就像松居直,日本绘本之父说的:“父母亲用自己的的口,将这些文字一句一句地说给孩子听,就像一粒一粒地播下语言的种子。当一粒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扎根时,亲子之间就建立起无法切断的亲密关系。”借着阅读,亲子间有了共同的语言和体会,亲子关系变得密切,整个家庭就充满了幸福感。哇~~朗读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能给孩子的心灵满满的能量、深深的满足感。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朗读手册开篇绪论的小诗会这样写到:
你或许 有无限的财富,
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。
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——
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。
读于美人文章有感
2011年2月28日(一)
![]() |
(凌晨2点的书桌) |
夜里头疼欲裂,我很少头疼但今夜我疼得难受之极,只好勉为其难吞药来减轻痛楚。吃完药立马昏睡过去。醒来时,迷糊之中又看见忻忻自己拿书来玩。我只好忍着头痛已退,头晕来袭的状态起来,坐在床上给忻忻念书。忻忻好高兴,又拍手又欢呼。等我为忻忻翻完一遍她拿出来的书后(约8本),我又不支地躺在床上看忻忻翻书、玩书。没想到这一次忻忻可以很专注的独自“阅读”半小时。这样小小的举动又令我感到惊讶。
接近12点忻忻睡了,而我因为口渴贪杯喝了浓茶,加上刚刚药力发作的小休使我无法入睡。于是就翻起了黄能得的《放学后,才是关键——共学共游,启发孩子未来大能力》这本书。书,一打开就欲罢不能。一直读到33页,于美人谈自己的就学经历。我再也忍不住了……名嘴就是不一样,说的话就是精彩!我忍不住打开电脑,一定要把她的话记录起来,还有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出来,否则我又会睡不着了。
于美人自己是单亲家庭出身,为减轻母亲的经济压力,而读技职学校,后来立志要上大学,别人用3年来考大学,她用1年来补习决心排除万难一定要上大学。
美人说:“其实考试必有其方法,熟知技巧就能拼起来;所以,孩子平时应该读自己喜欢的书,何必整整3年都花在准备考试。”
“考试就是作战。作战就是摊开来分析战略,……比重多少,就专攻重点;如果代数太难,就转加强三角函数或其他容易得分的范围。可是,现在父母也没有协助孩子一起拟出考试战略,只知成天逼孩子读书,只会造成反效果。”
还有,她的“一年只有两次买玩具的机会”、“要孩子懂礼貌,父母对孩子也要讲礼貌”和“教会孩子接受别人赢的事实并懂得欣赏别人的好”,这一些教养要点都值得我学习借鉴。
考试为导向的教育制度实在产生太多的问题,我一直在思考要如何跳出这框框。因此,从忻忻一出世我就一直在想,忻忻若上小学该选择哪里?国小、华小、私立学校、在家学习等,我都逐一思考过,但目前无需做决定,所以答案还有很多时间去找寻。考试不重要吗?重要,但它的实效很快过期。就如于美人说的,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追求。真正有价值的是阅读,阅读给予的体验、价值观和视角。
逼迫学习,是件难受的事,人都会有逆反心理。加上考试本来就不是件令人喜欢的事。这样孩子如何考得好。但是许多父母都犯下这样的毛病,为了孩子买一大堆的参考资料、练习本子,也不理孩子需要与否,就是希望能帮孩子考好成绩。我每每看到这一幕都会笑着在心里说:“有效吗?”。
“一年只有两次买玩具的机会”,不错那教会孩子学会自制、等待和懂得感恩,物以稀为贵,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永远教不会他们去珍惜。买玩具给他们不是天经地义的事。这个方式很值得学习。
“要孩子懂礼貌,父母对孩子也要讲礼貌”,要孩子懂礼貌,除了平时要下功夫自己注意外,还要帮助孩子找出适当的方式。例如美人要2岁的女儿见人要叫(称呼),但女儿害羞,经过沟通后女儿就用挥手的方式来代替。这样的沟通找出适当的方式,本身不就是一种礼貌吗?一种互相尊重的礼貌吗?“所谓人格的培养,比如礼貌,无法奢望孩子与生俱来,这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态度,唯有从日常生活的身教之中才能培养出来。”这样的思路,再一次说明了身教的重要性。
“教会孩子接受别人赢的事实并懂得欣赏别人的好”,这一点真的很重要。于美人补充那么写道:“第一名只有一个,被别人赢走了,其他人不但无法欣赏他的优点,反而充满敌意。这是不对的。孩子没有能力懂得欣赏别人的好,进入社会如何交朋友?怎能与人合作?未来人生又怎么会幸福成功?”的确,东方人的想法就是这样。别人赢了,会不服气、会充满敌意,无法认同。结果心里难受的要死,惭愧的承认,有时连我自己都会这样。这就是东方人,好似承认别人好就会降低自己似地,为什么说别人好就等同于承认自己差呢?这样的思考模式为什么会产生。会不会这也是考试制度,分数至上的副产品?!看来,我自己也要努力修一修这样的气度了!
好晕好晕头好晕,但今夜我却有深深【有朝闻道夕死可矣】的满足感!
2011年2月12日星期六
《大卫不可以》之不要滥用【不】字
2011年2月11日(五)
绘本《大卫不可以》说的最多的是【不】这个词语。
不可以这样、不可以那样、大卫不可以……
忻忻大了喜爱用嘴巴去探索世界,什么东西都爱往嘴里放。
不、不准、不可以、no就成为了我们常对忻忻说的一句话。
好几次,喊【不】的声量太大了,忻忻就被我吓得哇哇大哭。
我一直在想到底有什么方式可以更有效的制止孩子,而不是一直在那里喊着【不、不、不】,那会吓着孩子,也扼杀探索的热情。
《鲸鱼教养法》里就有了答案。
书上说:“其实,如果一直对孩子说不,对孩子的心理也会有影响。因为当父母每次说不,都很大声,所以听起来很凶,当‘不’这个字说的越多次,孩子就越觉得:‘我好像做什么都错。’而且,这也代表着,你老是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错误行为上。这会加深孩子脑海的错误印象,让孩子跟容易重负他的错误行为。也许面对孩子父母可能没办法完全避免使用【不】这个字。但尽可能地大幅减少这个字的使用率。而且当我们开始奖励孩子不乱抓东西的行为时,我们发现自己对孩子说:‘不’的次数,反而减少许多。另一方面,如果不再那么常对孩子说【不】,等到非要说【不】的时候,例如突然跑到大街上,或伸手抓烫的东西时,一个【不】字的效力就十分惊人。事实上,父母是可以说【不】的,但要用在刀口上。如果遇到了危急安全的情况,父母可立刻大声坚定的说【不】。”
那要怎样处理?书上说:
“处理这个问题的第一原则,就是创造有利孩子成功的条件。……换句话说,如果不要孩子触碰某种东西或把它放到嘴巴里,就必须要先把环境收拾干净,把这些东西收起来。”
有时候,在父母说【不】字之前,可以直呼孩子全名,来得到孩子的注意力。
如果孩子拿起或玩了一个你不想让他接触的东西,就用另外一个玩具或其他的方式,转移他的专注力。千万记住,当孩子做出你不想要的行为时,不要鼓励他。
每次看到孩子遵从指示,不去触碰你不要他拿的东西时,就大声地夸奖孩子【做得好!】。可以给他一个【做得好】贴纸、彩色笔或其他小东西当作奖励。立即给予奖励是形塑行为的关键,因此父母必须确定,奖品总是放在随手可得之处,才可以一看到孩子有进步,就立刻给予奖励。
天使碎碎念:奖励对的行为,放大它,并及时奖励。忽视错的行为,不要去强调它。这是我常常提醒自己的做法。这个招数真的有效。而忻忻发脾气时,总会想要躺在地上翻滚,以此威胁我屈服。但每次她一这样做时,我也不理她假装继续做自己的事不在乎。几次之后,她就知道这招对妈妈没有用。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的作者也是这样处理孩子的情绪。书上说尤其是带孩子到大卖场、购物中心时,孩子想要某样东西撒泼时。忽视是一项好办法。希望我有书借鉴,以后就懂得如何更好处理孩子的行为,也懂得如何恰当使用【不】字。
2011年1月22日星期六
《鲸鱼教养法》方法摘要
我最近看一本书《鲸鱼教养法》。
觉得是本超棒的书。
这本书我关注了好久,一直忍下不买。
那天忻爸买书,在哪里不停诱惑我,害我冲破最后防线。
破了大计。
但是这真的是一本好书,他的方法是这样的:
1创造成功的条件
2忽略失败即或转移注意力
3奖励成功。
有机会再仔细分享
觉得是本超棒的书。
这本书我关注了好久,一直忍下不买。
那天忻爸买书,在哪里不停诱惑我,害我冲破最后防线。
破了大计。
但是这真的是一本好书,他的方法是这样的:
1创造成功的条件
2忽略失败即或转移注意力
3奖励成功。
有机会再仔细分享
2010年12月25日星期六
【转】汪培珽《故事喂大的孩子》
第一堂課: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
一、念故事書後,孩子很受教,因為許多的道理,故事書內都有教。
二、孩子不聽就不念,不過,只要持續,沒有孩子不喜歡的。
三、對孩子的擔心要放心裡,小孩子很靈敏,不要讓孩子知道。
四、把書擺出來,鼓勵孩子去拿。
五、一開始,若孩子沒興趣,不要照本宣科,當個說書人,比較自然。
六、教孩子,不要用威脅的,用同理心,不然威脅不存在,孩子還是會回復原來的樣子。
第二堂課:假如家裡沒有電視機
一、2歲以前的孩子看不懂電視,假如孩子愛看,是環境造成的。
二、孩子不能沒有卡通,可以假日看好看的卡通或電影。
三、不讓孩子看電視,就要讓家裡變得好玩,因為國小以前玩比上課重要:
(一)在客廳放工作桌,擺放各種文具、顏料,孩子2歲多就可以用剪刀,手部多操作,小肌肉發達,字會寫得漂亮。
(二)讓孩子多聽錄音帶,每個房間都有隨手可得的錄音機,孩子可以自己放。
(三)給孩子設置白板,可以張貼作品,留言等。
(四)給孩子一個「玩具展示空間」,讓他自己擺放喜歡的玩具。
(五)玩具的收納,方便、快速,讓孩子隨手可得為主。
● 選幼稚園的原則:
1.好不好玩,會不會逼孩子(如花一整個學期表演話劇讓大人看,是不必要的,不如把時間省下來讓孩子做別的事)。
(1)現在的孩子很少出門,卻去上感覺統合的課程,然而鄉下孩子很少感覺統合失調,因為常跑跑跳跳有運動之故,會不會玩是很重要的能力。
(2)國外的小學,功課不超過40分鐘為主,你若覺得不夠,你可以自己出。
2.老師有沒有耐心、愛心:用好老師的眼光看老師,他就會變成好老師;若遇到很不好的老師,不能轉班就轉學。
3.國語不好,母語底子不夠,理解力會受影響,連帶其他科目也不會好。因此,不能只靠老師,也要靠家人教。
● 兩歲以前玩什麼?
1. 玩水彩2. 勞作3. 切東西,可以用假刀切真的蔬菜4. 玩綠豆、米5. 黏土:用麵粉加水揉成面糰,亦可加顏料。6. 辦家家酒7. 洋娃娃、絨毛玩具8. 玩可以收的帳棚、包裝大型電器所留下來紙箱,給孩子爬行9. 玩鏡子
● 兩歲以後玩的東西?
1. 拼圖,從6片、9片、12片一直往更多片發展2. 紙牌遊戲3. 益智遊戲
● 給孩子玩電腦(電動)好嗎?
1. 電腦沒那麼難,有需要時再學就可以,不用讓孩子很早就學電腦;學電腦的孩子,多半花時間在打電動或是聊天。
2. 電腦的學習軟體,其實課本都有,只是聲光效果較強,也太多了。
3. 生活的空白很重要,讓孩子慢慢也有他的內心生活,才不會焦慮。
4. 時間太有限了,不要讓孩子花太多時間在電視和電腦上面。
第三堂課:孩子知道你愛他嗎?
一、愛永遠不嫌多,愛 不會寵壞孩子。( 推薦書籍:做媽媽的都是這樣。)
(一)溺愛:放任孩子或過渡保護;明知不對,還不去管他。
(二)玩具:也會寵壞孩子。
(三)降低標準:本來要求要這樣,後來你就妥協或降低標準不要求原本對的事情。
二、可以跟孩子講自己的感受,你這樣打媽咪,媽咪很痛;你這樣講,媽咪覺得很難過。如孩子一直要買玩具,跟他講買玩具給你對媽媽而言是最簡單的,你要媽媽就給,但媽媽拒絕買給你,其實媽媽心裡也很難受,因為這是比較難的決定…….
三、跟孩子保證永遠愛他。
四、老大更需要愛,往往只要老二出生,老大頓時就長大了。生老二,老大吃醋,可以跟老大講,媽咪給你的kiss在這個口袋,給老二的kiss在另一個口袋,媽咪沒有把你的kiss給弟弟喔,還是原封不動那麼多。
五、現在的父母常常心不在焉,應該放下手邊的工作,專心聽他講。
六、關懷的能力是需要學習的。(推薦書籍:旋風起,小蟲急)。適時寫回應給老師,多鼓勵老師,亦可代筆寫信給老師。深刻的愛不花錢。(推薦書籍:外婆萬歲)。
七、與愛有關的事:
(一)愛要說出口,想到馬上說。
(二)除了說我愛你外,要說好聽的話,如像你這麼會刷牙的孩子哪裡找啊!要把具體事情點出來。
(三)與孩子身體接觸:捏脖子、清耳朵、捏腳等。
(四)榮譽感,是督促孩子上進最好的方式。
(五)微笑就是愛,孩子非常在意父母,要多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。
(六)睡前與孩子聊天,孩子會把所有的秘密跟妳說。剛睡醒,跑來爸媽床上撒驕,也是甜蜜時光。
(七)寵物可以撫慰孩子的心。
八、當孩子感受到你的愛,他才會讓你感受他的愛。
第四堂課:上學的注意事項
一、上學是孩子自己的事,書包自己整理,培養其責任感。那個上台大的學生是父母逼出來的?往往不是孩子不負責任,多是父母幫他負了。
二、 不要讓孩子發現你比他緊張。
三、 不要用負面的言語,掩飾自己的感受。
四、 要零食,要拒絕,拒絕比給他吃還要難,可以跟他講道理。
五、 以身作則,往往大人自己都不敢或不要,卻叫孩子去做。如叫孩子看書,自己有看嗎?
六、 要讓孩子學才藝嗎?真正有天分的,一學就知道,台灣有多少孩子是被逼著學鋼琴的。
七、 孩子不是生來被罵的,當你發覺孩子不是故意的,就不要罵他。
八、 不要讓孩子和同學換玩具,這樣他會一直看或要別人的東西。
九、 對自己的孩子,一定要有信心。
第五堂課:英文故事書
一、用英文故事書(繪本開始),培養對英文的興趣。
二、多聽,累積夠多,才用得出來。
三、念故事書時,不要問他有沒有聽懂,只要他不跑開,就表示他有興趣,不要管成果。秉持「不懷疑、不考試、不發問」原則。
四、Tape先收起來,等故事聽熟了,再給聽。
第六堂課:孩子的品格教育
一、世界是自信心創造出來的,( 推薦書籍:奧立佛是個娘娘腔 )。
二、自我評價低的孩子,愛數落自己、不相信別人的好評價,通常功課較差,愛比較,表現好以為是自己運氣好,表現差就歸因於自己不好。想想,如果全世界只剩下我們這一個家庭,我們還會這樣教孩子嗎?還要比嗎?
三、如何避免孩子自我中心:要以身作則。
四、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;( 推薦書籍--你很特別 )
(一)誇獎和讚美是基本的。
(二)孩子是照著父母的認為長大的。
(三)不要給孩子貼標籤:你就是這麼差勁……
(四)假如已經發生了,就事後補強。
(五)和孩子建立神秘的暗語,如豎起大拇指,或表示你真行的一些肢體動作(推額頭)。
(六)跟孩子說「媽媽相信你」;死無對證時,要選擇相信你的孩子。
(七)若一直懷疑孩子,孩子會把力量用在說謊上,不會自省。
(八)告訴孩子,「不管做得到,做不到,要試了才知道。多練習,就會了。」
五、像尊重大人一樣尊重孩子;從小就把尊重放在日常生活中,孩子不懂的話,用情境加以解釋。你如何對孩子,孩子將來就如何對你。
六、記得回饋孩子,可增進其自信心,如孩子逗你笑時要跟他說「你剛剛講的話好有趣喔,媽媽聽了很開心」,不要用好好笑,有時是有嘲笑意味的。
七、間接的鼓勵,不要間接的貶損:如跟親友分享孩子的好事和趣事,不要在親友面前講孩子不好、不乖。
八、人不喜歡被嘲笑:
(一)當孩子覺得尷尬時,要用同理心幫他解圍,如「沒關係,我小時候也常這樣,長大就好了。」
(二)假如孩子被嘲笑,教他靠自己解決。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喜歡的東西,有一樣的,也會有不一樣的;告訴他太在意別人的眼光,會累死自己。
九、人不喜歡被比較:不要拿兄弟姊妹比。( 推薦書籍:一次也沒有 )。
孩子自己跟別人比較,羨慕別人,可以跟他說「每個人會(有)的東西不一樣,媽媽知道有一天,你會跟別人一樣好(有)」。
十、感激孩子,要及時表達。如孩子拿東西請你吃。
十一、事後鼓勵:當場不說,事後給予鼓勵,會有大力量,是最高級的鼓勵。如孩子的好品格,事後強化,以後會更自動自發。
十二、過度期待的父母:如不包尿布,等孩子身體成熟了,他自然就學得得心應手。
十三、當場遭孩子糾正,要說對不起。
十四、父母也可以讓步:當事情沒有對或錯,你的說服無效時,就讓他去做吧。
十五、讓孩子喜歡自己,才能過快樂的人生。
PS.大家都疼孩子,其實孩子在家裡是沒有地位的,因為所有規則都是父母的訂,當孩子有些幻想、任性,也是可以成全一下的。
第七堂課:好習慣的養成
一、父母的好習慣:講話不要用威脅/利誘的,因為威脅/利誘不存在,那個行為就會再出現,而且不是發自內心。另外,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說。(要讓孩子心服口服)
二、跟孩子說道理:
(一)用同理心代替威脅。
(二)有些道理事後說,不要在親友面前說。
(三)說出你的感受代替說教。
(四)每一個「不」後面,都要跟他說為什麼(理由/道理)。
三、星星遊戲:正向增強好習慣、好品格的技巧
●● 給星星,集滿星星貼紙(如簡單的用9格就可以兌換,難一點的用更多星星),可以換玩具(玩具放在surprise box,別人送的也是,讓孩子自己賺玩具)。
1. 只記好的事,壞的事用教的。
2. 孩子自己說的不算,要父母看見給的才算。
3. 給了,就不能拿回來。
4. 急用,為某件事而設立。
5. 發自內心的鼓勵,十次的鼓勵,配一次的教導。
四、再富有也要窮孩子:要訓練孩子耐心等候,因孩子不會賺錢,無謀生能力,無限制的給孩子,會剝奪他得到時滿足和快樂的感覺,堆積如山的物質享受,心靈會空虛。推薦書籍:別急著吃棉花糖(講自制力)。
五、談處罰 ( 推薦書籍:數到三 )
(一)回房間
(二)問他想清楚了沒有。
(三)延後處罰,如星期六的電影取消。
六、愛與管教 ( 薦書籍:卡內基的「教鱷魚開口說人話」)
(一)孩子喜歡有所適從,給規矩,出去外面,比較能掌控,有適應力。
(二)不要跟傳統比。
(三)很累時,請他人代為看著,就好好休息一下下。
七、你現在所花的每分鐘,都有效果,不然以後會花10倍的力氣在同一件事情上。